机组安全运行组织及技术安全措施

机组安全运行组织及技术安全措施

临近年底,为了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发生机组非计划停运事件,确保完成2014年度安全目标,根据公司11月份安全例会精神,结合部门实际,制定本措施。
一、组织措施
1、各值、专业、班组严格控制人员请假,规范履行请假手续,保证值班人数、人员技术力量满足安全生产要求。部门相关管理人员要不定期抽查班组人员请假情况,杜绝班内假现象的发生。专职请假必须征得部门领导同意,如外出超射阳范围应同时说明,请假超过1天以上,必须抽调技术骨干代履行专职职责,确保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2、严格执行管理人员生产现场到位制度,并履行签字手续。工作日各管理人员及节假日值班人员每天上、下午至少分别进行1次生产现场巡查,每次不少于1小时。机组启停、复杂系统投退等大型操作,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到场进行指导把关。接到运行人员发生重要设备缺陷、重大生产异常情况的通知后,相关管理人员如在厂区内,应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如不在厂区但仍在射阳县境内,应在40分钟内赶到现场。因故不能赶至现场,应与班组保持电话联系,随时掌握异常的发展及处理情况。
3 、管理人员要严格按部门规定进行设标检查,确保班组巡查质量符合要求。
4 、各值长、班长要加强劳动纪律管理,注意运行人员精神状态,严格督促执行“两票三制”及缺陷管理等制度,认真监盘,加强异常分析工作,发现异常要及时正确处理。
5 、所有班组长及以上管理人员手机应保持 24 小时开机,确保通讯畅通。
6 、各值、各班要认真组织运行人员学习掌握本措施,保证各项工作要求、相关安全技术措施执行到位。
二、技术措施
(一)锅炉专业
1、磨煤机断煤处理技术措施
发生断煤时应立即增派人员协助处理,并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无论机组负荷高低,只要锅炉燃烧不稳,应立即投油助燃。
(2)检查运行中的磨煤机出力应自动增加,以维持机组负荷的需要。
(3)如其它运行中的磨煤机出力不能满足机组负荷的需要,应果断切除AGC,适当降低机组负荷,控制运行中的磨煤机出力不大于50T/H(必要时煤量切手动,机组转TF方式运行),以防止磨煤机堵塞,造成异常情况的扩大。
(4)若机组负荷符合RB动作条件,应提前解除RB,防止磨煤机跳闸触发RB,导致异常情况的扩大。
(5)检查断煤的磨煤机冷风门应自动开大、热风门自动关小,否则手动调整磨煤机出口温度、一次风量正常。
(6)异常处理过程中密切关注一次风母管压力自动跟踪情况,必要时通过设定偏置来调整一次风母管压力。
(7)就地检查给煤机,视情况及时疏通给煤机,恢复正常运行。
(8)如给煤机故障或堵煤严重,短时间无法恢复,应提升磨辊,停止给煤机及磨煤机运行,启动备用制粉系统带负荷。通知检修处理。
(9)处理过程中严密监视主再汽温、中间点温度的变化,防止水煤比及风粉失调引起汽温大幅波动。
(10)如出现水煤比失调,中间点温度异常,应果断切除给水、燃料主控自动,机组改TF方式运行。手动调整给水流量、燃料量,控制水煤比、中间点温度、主再汽温等参数正常。
(11)手动控制负荷,一般采用燃料量不动,调整给水流量与锅炉煤量相匹配。如仅剩3台制粉系统,可以控制总煤量在150T/H左右(每台磨煤机出力控制在50T/H左右),通过调整给水流量与其相匹配。尽量不要同时调整煤量和给水流量,以增加运行调整难度。
(12)手动调整给水流量应控制给水流量指令下降幅度,控制给水流量指令值与反馈值偏差不大于60T/H为宜,防止因MEH控制迟缓,给水指令值过调而导致给水流量大幅度下降。
(13)如果因磨煤机断煤,仅剩下3台磨煤机运行,应优先考虑制粉系统的稳定运行,而不是多带负荷。必要时手动控制运行磨煤机出力,防止煤量波动导致运行中的磨煤机出现异常。一旦再有一台磨煤机异常跳闸,轻则锅炉转湿态运行,重则机组非停。
(14)整个处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单侧燃烧器运行的工况,一旦出现要加强对锅炉各受热面壁温的监视与调整,同时还要检查燃烧器的热负荷情况是否引起结焦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必要时要进一步降低机组的负荷。
(15)正常运行中要做好磨煤机断煤的事故预想,监盘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哪项操作由谁负责,有哪些危险点,在班期间多演练,以正确应对磨煤机断煤。
2、机组低负荷运行技术措施
(1)机组负荷低于300MW,即进入低负荷运行状态。
(2)保证C、D仓煤加干煤,热值不低于5000大卡,挥发份不低于26%。如果发现煤质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联系燃料调换煤种。
(3)进入低负荷前,应检查各磨煤机落煤筒傍煤情况,并做好预控,防止落煤筒堵塞导致异常情况的发生及扩大。
(4)进入低负荷前,试投C、D层微油枪,发现缺陷及时联系检修处理。缺陷未消除前,不得进入低负荷运行状态。
(5)进入低负荷前,应创造条件,锅炉全面吹灰一次。降负荷过程中应及时检查炉底渣量情况,防止大焦脱落造成燃烧不稳、甚至锅炉熄火。
(6)负荷低于300MW以下,应将汽轮机阀门控制方式改为“单阀”后再减负荷。
(7)检查启动锅炉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确保机组异常时能及时启用。
(8)机组低负荷运行,至少投入一层微油助燃。防止燃烧不稳造成锅炉熄火、机组跳闸。
(9)机组低负荷运行,应切除AGC,在CCS或TF方式下运行。
(10)控制负荷升降速率不大于5MW/MIN,以免操作跟不上,造成熄火或汽温突变。
(11)低负荷期间密切注意汽泵再循环流量变化,目前汽泵再循环流量自动调节区间为350-450t/h。即使将汽泵再循环调门自动切除,当汽泵进口流量达350、450t/h时,再循环调门仍然会强开、强关(属保护逻辑),所以应控制汽泵进口流量避开上述流量范围。
(12)当负荷降至300MW以下时,提前将其中一台汽泵退出给水自动,逐渐降低其出力。根据机组负荷变化,及时调整使其出口压力低于另一台汽泵出口压力1Mpa以上,(必要时切除其CCS控制),使其不再承担给水流量负荷(走自身再循环),让另台汽泵单独承担给水流量负荷。
(13)为防止出现异常情况,低出力的那台汽泵转速控制应控制在3000rpm左右,出口电动门不要关闭,开足其再循环。
(14)单独承担给水流量的汽泵,自动运行中要注意其转速要在3300转以上,必要时将其再循环门开启,防止转速过低,给水自动退出。
(15)降负荷应分阶段进行,进行必要的运行调整,检查一切正常后方可继续降负荷。
(16)机组低负荷运行时注意主机调门开度及EH油压的变化。
(17)低负荷减负荷过程中,应加强汽机TSI各参数的监视,特别是差胀、振动、缸胀、缸温等参数的变化趋势。
(18)在减荷过程中,应加强对风量、中间点温度及主蒸汽温度的监视,若自动调节失灵或迟缓,应及时进行手动干预。同时应注意分离器水位的监视,以防转湿态运行。
(19)减负荷过程中,检查冷再至辅汽联箱调门自动开大,维持辅汽联箱压力正常。
(20)低负荷期间,监盘人员注意轴封汽压力及各加热器水位自动运行情况,必要时人工干预。
(21)低负荷运行时,保持一台备用磨煤机在低风量暖磨状态,并加强对制粉系统参数的检查,当发生制粉系统断煤或跳闸,立即投入油枪,迅速启动备用磨煤机,防止锅炉转湿态运行。
(22)总煤量低于120t/h,应保持B、C、D或C、D、E三台磨煤机运行,优先保证下层磨煤机出力,尽量用中层的磨煤机调整负荷,保证锅炉燃烧稳定。
(23)控制运行磨组一次风速正常,避免因过大的风速导致着火推迟、不稳定。在规程允许范围内,控制较高的磨煤机出口风温有利于燃烧稳定。
(24)低负荷运行时,如发生锅炉熄火、机组跳闸,则按机组跳闸处理。
3、给水流量突降锅炉处理技术措施
(1)正常运行给水自动、水煤比自动应能维持中间点温度、减温水用量在合理范围内,发现参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2)发现中间点温度、水煤比异常,首先应打开“给水流量控制”操作面板,检查给水流量“反馈”与“指令”是否相符。如相符,直接切除给水自动,按“水煤比失调”处理。手动调整给水流量,控制中间点温度、水煤比等参数正常;
(3)如果机组负荷较高,汽泵指令(出力)已达上限,但因汽泵性能下降、再循环调门内漏或失控打开,使给水流量“反馈”持续低于给水流量“指令”,应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a、如中间点过热度低于50℃、汽温不高于608℃且给水流量“反馈”与“指令”偏差不大于50t/h,可以通过切除AGC,适当降低机组负荷,直至“反馈”与“指令”值一致,中间点温度、水煤比等参数正常;
b、如中间点过热度高于50℃、汽温达610℃且减温水用量较大、给水流量“反馈”与“指令”偏差大于50t/h,立即置所有运行给煤机为手动,机组转TF方式运行,手动降低锅炉总煤量,具体减多少煤量按以下原则执行:
c、如给水流量“反馈”与“指令”偏差为200t/h,正常水煤比为7.0,应降低总煤量200t/h÷7、约29 t/h。因中间点温度及锅炉汽温较高,为过调,应适当多减点煤量,直至给水流量“反馈”与“指令”值一致,中间点温度、水煤比等参数正常;
d、如给水流量下降过多,需要减的煤量较大,应投微油助燃,手动打闸上层磨煤机,以迅速降低煤量,防止锅炉严重超温。除参考给水流量“反馈”与“指令”偏差以外,也可直接根据当前给水流量,若给水流量值为1500 t/h、正常水煤比为7.0,应降低总煤量至1500t/h÷7、约215t/h。为过调,应适当多减点煤量,直至给水流量“反馈”与“指令”值一致,中间点温度、水煤比等参数正常;
e、如单台汽泵跳闸,RB拒动,按RB拒动处理。
(4)在处理给水流量突降过程中,如中间点温度达483℃、锅炉严重超温,应果断手动MFT,防止设备严重损坏。
4、锅炉防寒防冻技术措施
(1)室外气温接近0℃时,所有辅机冷却水门必须保持常开,备用的辅机冷却水门也不得关闭; 1

机组安全运行组织及技术安全措施

相关文章:

你感兴趣的文章: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