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历史研究

摘要

苏州作为著名的江南水乡,古城区自古以来河网发达,现代以来建设的管网排水系统也臻于完善,二者有机统一,组成特色鲜明的河网加管网排水防涝体系。介绍了苏州古城区河网排水系统演变过程和管网排水系统建设情况。就其历史沿革的研究,可为进一步优化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提供启发,同时对其他平原河网地区城市亦不无借鉴。

图1 苏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的平原河网地区,古城区的河道密布成网。历史上苏州城内水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曾发挥过很大作用,集引水、排水、运输、防御、消防隔离、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功能于一体,是当时条件下实用而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现代以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包含排水(雨水和污水)管网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为城市正常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河网与管网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综合体系。

1古代及近代河网排水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即今之苏州城,设水、陆城门各八,外有护城河包围,内有水道相连,水门沟通内外河流。其时,城内河道系统已初具规模,第一、第三横河、第一、第四直河业已建成。

  西晋左思《吴都赋》中“郛郭周匝,重城结隅,通门二八,水道陆衢”的描述鲜明指出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中所具有的水陆结合的交通系统特点。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到苏州城“大内北渎,四纵五横,至今犹存”,表明自春秋至唐,苏州古城内河道水系已经形成。唐代地方志《吴地记》记载苏州“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七县八门,皆通水陆”,这是唐代苏州具备完善城市河道布局又一例证。

  然唐代记载侧重定性,鲜有展述,及至宋代,详细定量记载首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鹏督刻的《平江图》(后人于民国六年(1917年)再次深刻,现存于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文庙))。《平江图》对苏州内城河道系统图示记载2所示。索图可得,骨干水系以“六纵十四横加两环”为显著特点,三横四直的河道走向均呈南北或东西的直线状,组成比较规整的方格状水网,北密南疏,且基本与道路平行,形成“水陆平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式城市布局形态。这突出反映了唐代诗人杜荀鹤描绘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水乡风貌。城内河道按宋《平江图》推算约为82 km,除内城河、外城河(护城河)外,共有38条南北向河道,75条东西向河道。

图2宋代《平江图》

  明末崇祯九年(1639年)江南巡抚张国维纂辑《吴中水利全书》时,一并绘制《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及四隅分治图》附于书中,3所示。其中有“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外,如经如纬,尚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的记载。此时,骨干水系以“三横四直加两环”为显著特点。对《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测算显示城内河道长约86 km,除内外城河外,共有41条南北向河道,80条东西向河道。这是苏州古城水道和桥梁最多时期的历史见证,自此以后,古城内的河道和桥梁日趋减少。

图3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

及清代,清嘉庆元年(1796年),当局重修了城内河道,开通了联系全城水系的城心河道,三横四直河水便左右逢源。嘉庆二年(1797年)布政使熊枚、知府任兆炯刻碑《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比较准确、形象地反映出清代中叶苏州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水城风貌。 1

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历史研究

相关文章:

  • 中国移动网关user密码忘记了
  • 中国移动网关user初始密码是多少
  • 中国移动网关user初始密码大全
  • 你感兴趣的文章:

    标签云:

    亚洲高清电影在线, 免费高清电影, 八戒影院夜间, 八戒电影最新大片, 出轨在线电影, 午夜电影院, 在线影院a1166, 在线电影院, 在线观看美剧下载, 日本爱情电影, 日韩高清电影在线, 电影天堂网, 直播盒子app, 聚合直播, 高清美剧, 高清美剧在线观看 EhViewer-E站, E站, E站绿色版, qqmulu.com, qq目录网, qq网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