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会议到底有没有价值?

12月789三天,在北京九华山庄参加了Top100 summit,我把它叫做“中国好案例”,在“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分会场听了一些案例。每年国内,都有很多与产品有关的会议,形式也大同小异,当然,技术领域的会议更多。这到底有没有意义?

过去几年,一直听到身边不少人很反感这类会议——扯淡的,没收获,我也一直觉得这种会议最大的作用就是“菜鸟打打鸡血,老鸟扩扩人脉”,内容本身,因为人数多、时间短的限制,没法深入交流,也就没法得到实质收获。

这次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如果你想从演讲者身上“学到”什么,那就错了。

这种会议的最大作用,是激发一些“连结”,或者说获得一些启发。生物意义上,大脑的成长也就是不断建立新的连结,啪啪啪,神经元们勾搭上了。而是否能获得启发,首先是心态上的,你抱着什么态度来?培训行业常说,既来之则安之,就算讲师讲的东西你不感兴趣,那是否能从他的演讲技巧里有所收获?就算他技巧也很烂,那你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评委”,去思考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升?然后映射到自己身上……总之,开放心态,必有收获。

第二点,更重要,取决于你自己的思考深度,我简化的把人的认识比作一棵树,当你的视野只有一片叶子的时候,你看到别的叶子,并不会觉得你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而当你的认识开始往深走,知道了叶子下面还有枝干、主干,甚至树根的时候,你会发现,再看到周边一些叶子的时候,你会有启发了,你会尝试把曾经,在自己的叶子上寻找枝干的经验用在另一片叶子上,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叶子深挖到某一层次,都在一根主干上,然后,,你就可以建立连结,勾勒出一根树枝,甚至整棵树的样子了。只盯着自己的那片叶子,没法获得这种认识的提升,只有时不时抬起头看看两边,当然,形式不一定是行业会议。

而对这种会议上的讲者,也有收获,下面的听众一定有“只对其他叶子熟悉的人”,你想讲得更好,就得帮助大家梳理出你这片叶子下面的枝干、主干,这种思考,对自己帮助很大。很多人都有体会,你要和外行说清楚你在做的事,更难,需要理解的更深刻,讲本质才行。正好这两天看莫言写到,教老外学中文,才会剖析到语法层面,我们自己平时说的很多,弄不清其中的语法,但并不妨碍使用,一样的道理,又一个连结勾搭上了。

听钢琴的,不需要会弹钢琴,弹钢琴的,不需要会修钢琴,修钢琴的,也不一定必须懂钢琴发生的声学原理,懂声学原理的,又不一定会听钢琴……听得好,多少会对弹感兴趣,弹得好,多少会与弹其他琴的交流,得到一些启发,修得好,估计也多少懂一点发声原理……跨界,永远是创新的源泉。这是站在“行业”角度上,看这种会议的意义,是把大家都聚在一起。听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判断,听一些和自己领域稍有不同,但相关的,为了性价比的考虑,领域距离太远的就算了,那是另外一棵树上的叶子,除非你已经能理解整片森林,否则作用不大。讲者,互相认识,扩人脉仍有很大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同样是激发连结,更接近树根的连结,毕竟这帮人,是经过一个强力过滤器筛选的,每个人都有他厉害的地方。

人脉这个东西,扯一下,最近越来越意识到,刻意“扩”是没价值的,还是得提升自己,让自己“对社会有用”,人脉自然来。所以,启发、连结时不时来一下就好,是“关注面”,外界输入给自己的东西,而自己输出给外界的东西,“影响面”还是根,要“减少关注面,扩大影响面”,天天参加行业会议?呵呵,毕竟咱不是会议公司,对吧。

有点长了,下一篇,提几个听到的,激发出的思考。

iamsujie猜你还喜欢: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行业会议到底有没有价值?

相关文章:

你感兴趣的文章: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