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试论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合理化 内容提要:作者认为,中等城市经济区的工业结构合理化,决定这个经济区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并影响它今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就黑龙江省中等城市经济区的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的合理化,要突出“支柱产业”与实现综合发展相结合;实行工业生产专业化与产品零部件扩散相结合;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作用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挖掘国内技术改造潜力与做好新技术引进相结合;坚持国营企业主导作用与发展集体和个体企业相结合。 目前,我省各地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先后进行了中等城市与所在地区的机构合并,实行市管县的新经济体制。这样,在全省范围内,以各个中等城市为依托,按照自然联系,建立了各种规模不等、形式不同、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例如佳木斯经济区、牡丹江经济区等。这些经济区都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这个大经济区下面的二、三层经济区。这些中等城市经济区的工业结构有哪些特点?影响其工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工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是什么?实现工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加以研究。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的一般特点 所谓中等城市,就是指一个国家里处于中等规模的二、三等城市。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一般是指拥有20——50万人口的城市。所谓中等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某一中等城市为依托、按照自然联系所形成的开放式的经济区域。所谓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就是在一个中等城市经济区內工业再生产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 各个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各自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由于它们在城市规模、经济区形式、产业性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它们仍然具有许多共同的一般的特点。 首先,中等城市经济区的工业结构与大城市或小城镇的工业结构相比,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大城市经济区的大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小城镇经济区的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中等城市经济区的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从生产技术结构看,大城市经济区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小城镇经济区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而中等城市经济区是以中级生产技术为主的多层次结构。第三,从产业部门结构看,大城市工业一般是部门比较齐全,重点部门较多,其结构呈现综合型。小城镇工业一般是部门比较少,大都以农副产品或矿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呈现单一型结构。中等城市经济区与前二者不同,它往往只有一两个重点部门或重点产品,而围绕重点部门或重点产品又发展起来若干配套的部门或产品,基本呈现专业协作型结构。 其次,中等城市经济区的工业结构与过去的城乡分割的工业结构相比较,也有自己的特点:过去的城市工业结构的特点,是技术发达而自然资源贫乏;过去的县镇工业结构的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而技术比较落后;现在的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特点,是集中了两个有利条件而克服了两个不利条件,使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两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中等城市经济区的工业结构与农业结构和商业结构相比较,也有自己的特点:农业的主要活动在农村,受农村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农业结构一般因农村自然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工业的主要活动在城市,它要求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工业结构一般因城市物质技术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商业虽然和工业一样适合在城市发展,但商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商品购销形式上,对物质技术条件的要求不象工业那样严格。 二、影响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一定的条件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产力特别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中等城市的发展都有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当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手工劳动占统治地位时,工业部门和行业是比较少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密切也不广泛的。随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业部门和行业逐渐增多,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形成一个互相连结的有机整体。例如,佳木斯地区在五十年代时,工业企业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大都是“小而全”的修配工厂,专业化程度很低,相互联系很少。而现在,仅佳木斯市区,不仅有造纸、纺织、食品等轻工业生产部门,而且有农机、煤机、电机等重工业生产部门,还有橡胶、塑料、化工、电子等新兴工业部门。并且,工业生产集中化、专业化、联合化的程度不断加强,使工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二,本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占有状况。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下,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主要自然资源的状况,对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有的中等城市经济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它的工业结构中采掘工业必然占很大比重;有的中等城市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那么,它的工业结构中木材工业必然占很大比重。如佳木斯市经济区,拥有三江平原丰富的土地资源,又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还与周围几个较大的矿区和林区接壤,因此,它便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为附近矿区、林区提供技术服务的工业结构。 第三,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工业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对工业结构的变化发生重大影响。从生产需求来看,由于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对化肥、农药、塑料薄模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会促进中等城市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其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增大。从生活需求来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人民对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需求增大,必然会促进中等城市家用电器工业的发展,使其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所增大。相反,如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某种工业产品需求量下降,就会直接造成此种产品生产量下降,使其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缩小。 第四,对外贸易状况。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日益加强,我国工业结构变化与外贸状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佳木斯经济区为例,近几年佳木斯地区农副土特产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大,促进本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佳木斯市电视机厂自从引进日本彩色电视机成套技术设备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佳木斯经济区电子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电子工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有了较大提高。 三、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标志 工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城市经济区的工业结构状况,反映这个经济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合理的工业结构是工业协调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建立一个合理的工业结构,对于加速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中等城市经济区合理的工业结构,要符合以下几个基本点: 首先,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个中等城市经济区突出发展什么工业部门,各部门比例如何确定,应当以不断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在当前,应当把能源、交通和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工业生产部门列入重点发展的部门,并以此带动其它工业部门迅速发展。 其次,应当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一方面,应利用天然矿产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采矿业;利用农副产品和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造纸、食品等轻工业,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应利用城市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生产资料特别是农用机械等方面的生产。这样,使中等城市经济区内的各种资源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应当维持工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这就是说,中等城市经济区内的工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能够及时地得到供应;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等困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而要实现这一良性循环,不仅要求本经济区内农业和商业的大力支援,而且还需加强同其它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经济区的大力协作。 当然,所谓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合理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不同的生产力状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工业结构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因此,必须及时地调整工业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的客观条件。 四、实现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途径 目前,黑龙江省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影响工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实现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结构合理化,就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工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支柱产业”与实现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每个中等城市经济区,都有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可以建立自己的优势产业,并以这种优势产业作为“支柱”,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是工业生产专业化规律所决定的。但是,任何一个经济区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某一两个产业,而是要在“支柱产业”的带领下建立若干为其所属或为其服务的“派生产业”或“支持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区内工业生产的综合发展,形成若干个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工业群体。以佳木斯市经济区为例,应当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矿产品资源,建立食品、化工、机械、电子、造纸、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应围绕这些产业,,建立八大工业群体。即化学工业群体、塑料工业群体、制糖工业群体、造纸工业群体、食品工业群体、纤维工业群体、采矿工业群体、建材工业群体。 2、实行工业生产专业化与产品零部件扩散相结合,建立合理的工业产品结构。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是一种科学地组织工业生产的先进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扩大生产批量,便于组织大量生产和流水作业,适于采取专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当前,中等城市经济区工业产品结构存在严重问题,每个企业的产品品种很多,而整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品种却很少,造成企业之间重复生产,经济效益很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当有计划地实行城乡之间、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使企业的产品品种尽可能减少,同类产品的生产尽可能集中。为此,必须对城市市区的某些“全能厂”进行改造,把部分产品有计划地扩散到农村小城镇去。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要尽可能地从中心城市向农村小城镇转移,以逐步实现城乡工业产品的合理布局。 3、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作用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建立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生产集中化是工业企业规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工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会不断扩大,大型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型企业在工业发展中是生产技术上的骨干,是经济效益上的大户,对整个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小型企业并非无足轻重,它具有规模较小、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也必须大力发展。只有建立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发展的企业规模结构,才能形成分工协作、成龙配套的合理的工业企业体系。 4、挖掘国内技术改造潜力与做好新技术引进相结合,建立合理的工业技术结构。中等城市经济区的技术水平,一般是处于中级和低级阶段,与大城市经济区比较起来相差较远,与国外发达国家工业技术相比,差距更大。要改变这种技术落后的状态,必须从两方面努力:一是搞好国内各城市经济区之间的技术协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国内技术改造方面的潜力。二是积极稳妥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国工业的技术改造速度,缩短我国工业技术与国外工业技术的差距。这样,使现代技术的比重不断上升,传统技术和一般技术比重不断下降,促进工业技术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5、坚持国营企业主导作用与发展集体和个体企业相结合,建立合理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在中等城市经济区内,工业所有制结构的一般特点是国有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城乡个体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其中,国有工业企业从数量上说是最少的,但从经济力量上看是最大的,它对整个经济区的工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城乡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在数量上占优势,但经济力量还比较薄弱。据佳木斯市经济区统计,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只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6%。城乡个体工业企业虽然在最近几年不断增长,但也不过刚刚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由此可见,要使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合理化,就必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在不断巩固国营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企业,适当发展城乡个体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城乡市场,繁荣城乡经济。 (此文发表于1986、1、15 中国地理1986年第一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中国工业经济学报第三期。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署名王振岳,佳木斯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讲师。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校一等奖。)浅论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产业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其经济效益,而且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因此,合理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乃是目前我国农村第二步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 农村产业结构,就是在农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自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占的不同比例。在这里,第一产业是指人们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它包括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林业等;第二产业是指对第一产业提供的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活动,它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指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商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行政机关等。 在当前,我国农村三大产业都有各自主要的代表部门。第一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农业;第二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农村工业;第三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农村商业。因此,农村产业结构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农、工、商三者在在农村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占的不同比例。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若干层次的子系统。它直接的第二层次子系统包括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这三个子系统下面,又可分为若干层次的子系统。如农业系统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其中种植业又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林业系统分为果林和用材林等;牧业分为农区牧业和牧区牧业;渔业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水渔业等等。工业系经统和商业系统也可分为若干亚系统和层次。由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不等于农业结构,也不等于农村生产结构和农村部门结构,因为后三者只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亚系统或低层次。过去,我国农村只有单一的农业生产,农村的工业和商业没有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农村的第三产业十分薄钧弱。因此,人们在观念上往往把农村与农业混为一谈,把农村产业与农业混为一谈,把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混为一谈。现在,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的单一农业经济,向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多产业经济转化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与其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上,应当明确。 二、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 根据国内和国外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情况分析,农村产业结构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粮——副”结构。这里的“粮”指的是粮食作物生产,“副”指的是粮食生产之外的副业生产和经营。这一结构中,粮食作物生产是主业,而经济作物生产、林牧渔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等都作为副业。 第二阶段——“种——副”结构。这里的“种”指的是种植业生产,包括粮食作物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副”指的是种植业生产之外的副业生产和经营。这一结构中,种植业(即狭义的农业)是农村的主业,而林、牧、渔、工、商等业都是副业。 第三阶段——“农——副”结构。这里的“农”指的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副”指的是农村工业和商业等。这一结构中,农业是农村中占很大比重的独立的生产部门,是主业,而工业和商业都不是独立的部门,而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 第四阶段——“农——工——商”结构。这里的“农”即指农、林、牧、渔业;“工”即指重工业、轻工业、建筑业等;“商”即指商业、供销、物资、外贸等。在这个结构中,农、工、商三者都是完全独立的生产或经营部门,都是主业。其中三者所占的比重是:农业最大,工业其次,商业最小。 第五阶段——“商——工——农”结构。这里的“商”、“工”“农”在含义上与第四阶段相同,而在三者所占比重上有所不同,其次序是:商业最大,工业其次,农业最小。 以上所述农村产业结构的五个发展阶段中,前两个阶段是最原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反映了农村经济中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的状况,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产物,我国几千年封建制度下的农村中,就是这种产业结构。第三阶段是以半自给半交摸换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它反映了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状况,是自给半自给经济的产物,我国农村解放以来近三十多年间,就是这样的产业结构。第四阶段的特点是以农为首、带动工商,它反映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状况,是农村商品经济完全代替自然经济初期阶段的产物。目前,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来说,是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渡时期。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农——副”和“农——工——商”交叉结构形式。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不平衡。因此,各地农村产业结构的具体形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远离城市的山区和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仍处于“粮——副”阶段或者“种——副”阶段;而我国沿海农村或大中城市郊区农村,工业和商业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因此,其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农——工——商”阶段。 三、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个国家农村的产业结构状况,是由这个国家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很落后的条件下,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饥饿,填饱肚子。那么,与其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结构必然是“粮——副”或“种——副”结构模式。当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之后,人们便会向农业生产以外的各个领域发展,那么,与其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结构就可能是“农——副”或“农——工——商”等结构模式。而当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分工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商业和工业所占比重会大大超过农业,这时候,便会出现“商——工——农”的结构模式。例如,在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3%,从事制造业的只占13%,其余80%以上的劳动力都从事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第二,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先进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变革;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进而过延缓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程。例如,欧美许多国家在十八世纪由于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先后都完成了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化。而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制生产关系统治之下,直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然而,当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建立之后,不到十年内就摘掉了落后的农业国的帽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会对农村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如果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比较适当,会极大地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村各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相反,如果经济体制和方针政策不适当,就会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农村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别制。例如,我国过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推行以粮为纲的方针,限制了农村中林、牧、渔、工、商各业的发展。近几年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制,放宽了经济政策,使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工业和商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化。 第四,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农村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土地、矿藏、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条件。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文化程度、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手平、生活水平、道德风尚等。显然,一个国家如果铁、煤、石油等矿藏比较丰富,那么,就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如果一个国家人口众多而又比较落后,那么,它的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农业所占的比重必然很大,而工业和商业比重必然很小。当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加以改变的。 以上所述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 (此文发表于1986、1、26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一期。北京,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办。署名王振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党校。获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人的一生要疯狂一次,无论是为一个人,一段情,一段旅途,或一个梦想。

浅论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你感兴趣的文章: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