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四):弹性

企业的“弹性”涉及几个方面:组织弹性、生产能力弹性、产品弹性等。

组织弹性

在理想状态下,

生产弹性

当然,企业做大了,业务相对稳定,一部分环节是可以自己掌控,比如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以及软件开发等。这样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竞争力,同时将非核心环节利用外包作为补充。用邪恶点的话讲就是:“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产品弹性

因为大数据技术可以直接分析出你想要啥。如果再想的远一点,到了智能机器人时代,未来的电子商务可能是这样子的:

故事结束了。

演员表:

导演:电子商务公司

片尾字幕:“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从幻想拉到现实,目前的企业的产品定制化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绝大多数行业还属于同质化为主,差异化为辅的水平。一个汽车厂只能推出少数几款汽车,而每款汽车最多几个颜色。服装行业做的相对还好,款式众多,但那是靠大量廉价设计师点灯熬夜拼出来。除了套装外,要想个性化,最终还得靠消费者自己去混搭儿,使得数不尽的女孩子在衣柜和镜子前耗费了大半儿的人生(为此,服装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呢?呵呵)。非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似乎相对还好,比如:石化、钢铁、矿山等原材料企业。但这类企业如果没有垄断资源,则只能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残酷境地。钢铁企业,如果出品汽车这种垂直产业链整合,会不会利润陡增呢?不好说,,但至少比因污染换利润而被关闭的出路似乎强些。

关于转型

转型属于某种意义的组织弹性,但不是表面的那种招人、裁员,而是会涉及很广泛的范畴,最极端的情景就是企业解散,归零,然后重新创业开始。在实际场景里,企业的转型不会那么彻底,也导致企业的转型不够彻底而有较大失败风险。企业转型最大的阻力,也最不彻底的的根源来自于股东(对中小企业是企业主自己)和公司最高管理层,他们是企业的既得利益者。股东担心的是短期效益的丧失,以及新领域的投资风险,最高管理层则担心的是自己的饭碗不保。企业的中层和基层员工,虽然也会对企业转型怨声载道,但只要不发生剧烈的总罢工,就不会构成决定性的阻力。而企业文化就更不像转型的核心阻力,因为人都换掉,文化也就消失了。为了保持竞争力,获得长久利润,一部分企业选择缓慢但不间断的转型,来逐步调整自己来适应新市场,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往往存在僵化的颈椎病,容易一条路子走到黑,不回头的境地。这种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颈椎病,为很多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机会空间。

总结:

———–本期完————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下期预告:《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五):创新

这个下期预告可能会失效,有工作太忙的原因,也有个人思考不成熟的原因。自己本来觉得至少需要再看几本书来辅助思考,现在有点等不及了,只能动笔。如果不能续写,中间笔者尽量穿插着写一些其他话题的微短文。供大家娱乐。

————————————————————

征友:诚征负责插图的小伙伴作为并列作者。

————————————————————–

关于《跨界杂谈》

相关微信公众号:雷震子、跨界杂谈

关于雷震子:

重新开始吧!下次我会吸取教训,不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的;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四):弹性

相关文章:

你感兴趣的文章: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