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问题,早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胡耀邦同志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几位领导同志,又重新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中,在《关于制定“七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坚决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充分重视和认真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由此可见,建设“两个文明”的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既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应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又是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上对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就教于各位老师。 一、关于这个概念的科学含义 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这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可以从静态、动态和工作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从静态角度理解。所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状态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发展状态,包括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状况、生产资料生产和利用状况等;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程度,包括所有制性质、分配和再分配方式等。 所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现实状态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状况,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状况;二是思想状况,包括理想、观念、信仰等状况。所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空间上应当同时并存。这就是说,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既包括物质生活和生产,又包括精神生活和生产,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从动态角度理解。所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指现在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较提高的程度,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有制形式的适应程度,分配关系的改善程度,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程度。所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指现在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较进步的程度,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人民文化生活的提高程度,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程度。所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在数量上应当不断增长。也就是说,人们既要在生产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逐年有所上升,又要在文化素养、技术能力、道德风尚等方面不断有所提高。 再者,从工作角度理解。所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是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进行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其中包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所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进行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其中包括发展教育、科技,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所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就是指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过程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它的基本点是:第一,必须两个文明都搞,不能只搞一个而不搞另一个;第二,必须两个文明同时进行,不能先搞一个而后搞另一个;第三,必须两个文明结合进行,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孤立起来;第四,必须两个文明共同发展,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然,在具体工作中,在战术上,在某一个短时期内,可以允许突出或侧重某一方面的建设;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在战略上,决不允许偏废任何一方。 以上所述三点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的科学含义就是:二者在质上要同时并存,缺一不可;二者在量上要共同提高,互相促进;二者在度上要适当安排,统筹兼顾。 二、提出这条方针的理论依据 我们党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这条方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据的。 第一,提出两个文明同步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精神辩证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对物质的反映并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虽然精神不是从来就有的,虽然地球的存在比人类及其精神早几十亿年,但是,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后,特别是人类意识的特殊器官——人脑有了相当发展之后,精神便与物质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脑力和体力对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衣、食、住等物质条件,而要取得这些条件,就必然从事物质方面的活动。另一方面,人们在从事物质活动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方面的联系,从事各种精神活动,而这种精神活动又以它的能动作用影响着人类的物质活动。因此,物质决定精神和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物质与精神关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否定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背离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 第二,提出两个文明同步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辩证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在论证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时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态来考察。”“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296页)这段论述表明以下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人类的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种形式。其中,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神生产又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二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第二层,物质生产从内容和形式上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物质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精神生产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部分,一般来说,文化建设是不受社会性质影响的,而思想建设是受一定社会性质制约的。第三层,生产力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属性,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属性,表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文化建设水平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它是精神生产的自然属性;思想建设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是精神生产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的矛盾运动是同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相一致的。 第三,提出两个文明同步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1页)这里所讲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而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则直接体现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程度。其中,社会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表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程度;社会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类的需要从来不是单一的物质需要或单一的文化需要,而是同时对物质和文化两方面都有需要。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时候,就必须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三、强调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的问题,是因为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强调两个文明同步建设,是全面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必须搞好物质文明建设,把工农业生产搞上去,这是毫无疑义的。过去,我们曾把主要精力都投在“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上,使我国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挫折,这个教训是应当认真吸取的。但是,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也不能忘记,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证明,只有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和道路;否则,如果任凭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病菌到处泛滥,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必须结束两个文明相互分离的旧局面,开创两个文明同步建设的新局面。 其二,强调两个文明同步建设,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目前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在冲击着世界经济的一切领域。一方面,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统计,本世纪初,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诸因素中,科学技术占5——20%;到八十年代,这个比重已达到60——80%。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也日益加深,人们的吃、穿、用、住、行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这个新技术革命,不仅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且也是对我国经济、科技、社会落后状态的严重挑战。为了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步伐,我们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的技术素质,用科学技术现代化带动我国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 其三,强调两个文明同步建设,是搞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一个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为此,要实行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然而,要使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真正实行并取得成效,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解决好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关系。例如,在对内搞活问题上,必须处理好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与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关系,发展社会生产与改善社会风气的关系等。在对外开放问题上,必须处理好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与抵制资本主义思想侵蚀的关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与思想政治斗争的关系等。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可能统的过死,缺乏活力;二是可能一放就乱,失去控制。因此,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其四,强调两个文明同步建设,是解决目前出现的倾向性问题的需要。在两个文明建设问题上,社会上既存在忽视物质文明建设的问题,也存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然而,目前所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后者,即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同志认为,只要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会好了。因此,在某些地方或某些领域,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出现了物质文明建设“腿长”,精神文明建设“腿短”的现象。更为甚者,有些地方精神污染严重,社会风气混乱,败坏党风的腐朽思想和腐朽作风没有得到有效的抵制和制止。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危害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现在强调两个文明同步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是要着重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的“腿短”问题,切实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以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迅速发展。 四、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好两个文明同步建设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物质目标和精神目标必须同时确定。在确定全国的或某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时,不仅要确定一个时期内生产力发展水平目标和生产关系完善目标,而且要确定一个时期内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目标和思想意识进步目标。这两方面目标相辅相承,互相制约,有机结合,便构成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2、物质决策和精神决策必须同时贯彻。党和政府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要对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大政方针进行决策,而且要对科技、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大政方针进行决策。党的十二大以来,党中央在抓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用了很大的精力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先后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同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党工作,对整顿党风和社会风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由于这两方面决策的同时贯彻,使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出现了同步建设的新局面。 3、物质方法和精神方法必须同时运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所谓物质方法,就是指经济杠杆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关系。如果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处理得当,就能够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反,如果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处理不当,企业和劳动者应当具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挫折,得不到充分发挥,并进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质方法是不可缺少的,是必须坚持的。但是,必须明确,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单有这一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另一种方法——精神方法。所谓精神方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是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靠物质方面的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靠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一个革命者,如果有了这种精神动力,就会无私无畏百折不挠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无论多大的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去克服;相反,如果没有这种动力,即使物质生产条件再好,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不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有了精神动力,物质动力才能充分发挥效力;没有精神动力,运用物质动力便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我国仍处于物质生产不发达和物质生活不富裕的条件下,单靠物质动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是有限的,必须两种动力同时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因为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物质方法和精神方法同时运用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价格、税收、工资、奖金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使企业和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整顿党风和社会风气,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为此,必须加强“四有”教育:一要加强理想教育,使广大党员和人民树立起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的工作与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二要加强道德教育,要抵制和制止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泛滥,发扬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尚;三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一代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四要加强纪律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秩序和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分子进行斗争。总之,要树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风。 可以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上两个目标、两种决策、两种方法同时并举的原则,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那么,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此文发表于1986、3、6 全国党校系统改革与理想理论讨论会,并于1986、6、10 收入本讨论会论文选一书中。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发表于1986、7、15 理论探讨1986年第四期,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主办。署名王振岳,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奖。)

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相关文章:

你感兴趣的文章: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