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 从商战到反恐,如何建立指挥系统内外的“网络”

编者注:本文出自海外著名商业评论网站HBR,中文版由天地会珠海分舵进行编译。全文对两个非常著名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了一个组织里面,以及组织外面利益相关团体,各方关系组成的“网络”的重要性,如果不能驾驭好这个“网络”,那纵然你有着力挽狂澜的战略计划,最终也是枉然…

在那篇经典的“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Abraham Zaleznick对两个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进行了对比: – 经理人风格: 做出理性的决策,谋求的是一切在受控和有序的情况下前行。 – 领导者风格: 从某一个程度来说,更多是通过激情的引领,谋求的是对形势的前瞻性,驱使公司进行改变。

每个组织都需要这两种管理风格的存在。经理人提供了执行力来有效的对任务进行执行来达到目标;领导者提供了无限的激情来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做出及时的反应。那些数一数二的CEO们,如史蒂夫·乔布斯和阿兰·乔治·雷夫利(A.G. Lafley:世界头号日化企业宝洁CEO兼总裁),无不是两者兼具之的。

而今时今日,我们面对的新挑战是,很多非常重要的资源和扩展功能都是延伸到企业架构之外的。所以管理层往往要运用到自己权利范围之外的平台(公司之内/公司之外的平台或者团体)才能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把控,才能很好的进行统筹和资源调配。因此,现在仅仅是有着经理人般的执行力和传统领导者般的“忽悠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能力去冲破藩篱,打造出一个围绕着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的“网络”。

Blockbuster vs. Netflix

这里我们可以拿Blockbuster作为一个例子,它的CEO是John Antioco, 事实证明他也是一个经理人及领导者两者兼备的人材。他最开始从作为7-11便利店的一个实习生开始做起,通过自己的能力快速平步青云的进行飞升。随后,他却没有继续在7-11发展,一不经意的在OK便利店,,然后是Taco Bell做起了CEO,并引领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最后,到了BlockBuster成为最高领导人。

同时他也非常具有创造力,他曾经说服那些电影制片厂以分成的模式而非提前付款的模式进行合作(大概意思就是租出去一张DVD,制片厂能获得多少百分比的分成),非常有效的将他们变成合伙人,从而对整个产业进行了重新的改造。所以说,他再次的将一个挣扎着的公司转变成一个赚钱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当网飞(Netflix)以一个破坏性威胁的角色浮出水面的时候,Antioco意识到碰上对手了。他立刻积极应对,取消之前Blockbuster要求租客缴纳的滞纳金,并对一个线上租赁平台进行大量的投入,以便迎战网飞带来的威胁。很短的时间内,Blockbuster就在该线上平台上吸引了接近一半的新注册租户。

随后,他还乘胜追击的推出了称为“完全访问(Total Access)“的服务,允许客户完全可以在线下商店和线上平台上进行交叉租赁。这可是网飞力所不能及的,因为BlockBuster拥有大量的线下租赁商店, 所以Blockbuster的线上用户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翻了一番。那么现在Blockbuster拥有着一个超级的战略布局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网飞崛起,BlockBuster倒闭。这就有如Antioco在那篇经典的“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所提及的:所有努力全部归零。

问题并不是因为Blockbuster接受不起这个挑战,而是该公司内部的“网络”对这种改变大力的进行的抵制:线下的各个连锁店对这种线上平台的恐惧,恐惧它将会把他们赖以为生的生计给夺走;还有投资人的失望,对这种新模式获得大量用户却降低了利润的做法感到失望和不理解。你看,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你Antioco虽然想力挽狂澜将崛起的网飞进行掩杀,但奈何难以在那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投资人等的不配合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可以翻天。结果,Antioco被炒了鱿鱼,它之前所建立起的线上平台等心血全部被付之一炬,3年后Blockbuster在2010年宣布破产!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vs. AQI

在John Antioco和网飞进行大战的期间,著名的将军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Stanley McChrysta)同样也迎来了他的敌人带来的破坏性威胁。虽然,作为美国特种部队的指挥官,他领导着世上(所谓)最强悍的军队,但他在和伊拉克那帮所谓的“乌合之众”的极端分子进行战斗时,却是节节败退,处于下风。

原因并不是说那帮极端分子有着McChrystal所领导的军队所缺乏的能力,也不是说他们有着更旺盛的斗志,而是因为战场的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了。单单靠着军队高效的运作已经不足够了,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所带领的军队现在所碰到的问题是,他们的敌人好像变色龙一样可以随时变身隐形,而他们没有足够的情报来适应这种变化。

如McChrystal将军在书籍《团队之上的团队》中所提及的,问题也不是说他要去开发新的资源来获取更多的情报,而是说那些情报都在那里,只是很多的这些情报都不是在他的直接管辖范围中的,所以他的问题是需要更高效的去访问到这些情报。而不是让这些情报在其他团队或者同盟军手上都发霉了,都没有人去将它翻开并提供分享出来。

更糟糕的是,如他管辖范围内的那些团队,每个团队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处事流程,有着自己的目的和军风以及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定义。如果单独对一个团队进行看待的话,这些因素都能让这些团队变得非常优秀,但是全局来看的话,这些因素却是跨团队协作的天堑。如果要打赢这场战役的话,McChrystal非常清楚他不仅要改变他的直辖军队的运作方式,还需要推动在他管辖范围之外的其他同盟友军的运作方式进行改变。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需要打造出一个前所未有且没人认可的“网络“来统一各个团队的运作,如McChrystal自己说的那样:“能打败一个”网络“的东西,只能是另外一种“网络”。“

其实McChrystal最终所以得以成功的原因,Solomon Aschin在1950年的一系列研究中早有阐述。实验对象在面对压倒性的主流观点的时候,就算他们明知该观点是不对的,他们依然会倾向于随大流的去跟随这种观点。而更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一旦存在多元化的观点的时候,这种随大流的效应就会消失殆尽。

有效的执行并不完全依赖于一个团体的能力和处事流程,还会跟这个团队的信仰有关系。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会将所有的事情都看成是对自己所处的团体的挑战。所以McChrystal想办法对他的军队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军队在这方面进行了优化,让大家在当前所处的战况下,放弃只是坚守自身团队的目标和利益等观点,而应以大局为重,进行调整。以免因小失大,耽误了大局。

每天告诉自己我很棒!

哈佛商业评论: 从商战到反恐,如何建立指挥系统内外的“网络”

相关文章:

你感兴趣的文章: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