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S6和S6 edge真机上手体验:不一样的改变

三星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手机已经发布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款手机不同于三星以往产品的不同。

设计:

两天前我看到S6谍照的新闻时,我和很多人一样,我在想三星S6玩完了。不过当我看到真机的时候,我打消了这种念头。三星对于手机工艺的考究从来不会对旗舰产品吝惜,S6亦是如此。当看到万年大塑料换成了前后玻璃面板+金属中框的时候,让你有了想要更多体验产品的冲动。

从材料设计方面,这绝对算的上是三星的一大改变。

整部手机几乎保留了S5的整体设计思路,如果把LOGO挡住,你也很容易的能分辨出这是一款三星手机。尽管更换了材质,但是S6依旧非常轻,整机138克的重量让这款5.1英寸屏幕的手机拿在手里没有太多的臃肿感。我一直信奉能将手机做轻是一种工艺上的体现,苹果三星都是如此。

金属中框部分的设计在我看来挺有趣。为了手感上的考量,三星首次将中框做成了弧形。不过三星为这“似曾相识”的设计做了一些改变,顶部和底部的边框上在迎着阳光时能很明显的看到一道棱,而侧面的凹陷也做出了明显的不同。我怀疑过这是三星为设计专利做出的应变,毕竟三星在设计上摔过跟头了。

耳机孔被拿到了手机底部,这样的设计在现在看来更为人性化。由于机身的封闭性,nano SIM卡槽被挪到了机身的右侧,S6也是三星这些年旗舰产品中,唯一一个电池内置的产品。

背面的设计上,除了镜面的屏幕外,我的视线完全聚焦在了这颗摄像头上。这颗方形的镜头模组是凸出于机身的,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只有6.8毫米厚的S6想要找一颗完全符合机身要求的顶级的摄像头在目前这个市场上是不现实的。不过这颗镜头的面积和设计的方式让它确实太过显眼了,借用我同事的一句话,它有点像一波清澈的湖水中间突然出现的小岛,请自行脑补那样的场景。

S6 edge的设计和S6有些许不同。这次三星真的将双曲面屏带入到产品设计中来,对称的设计让之前在Note edge上发生的左右手习惯性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曲面屏让edge比S6厚了0.2毫米,但重量上反而更轻了,S6 edge只有132克。

曲面屏占用了侧面边框的空间,因此S6 edge的卡槽被挪到了手机顶部,同样使用nano SIM卡。单就手感来说,我更倾向于S6,S6 edge的曲面屏让侧面和手掌接触的面积更窄,没有扎实的握持感。但如果论颜值的话,显然egde要完胜。

这次三星在原有黑白金的基础上,为S6和edge分别定制了一个全新的颜色,S6的孔雀蓝和edge的湖光绿。

屏幕:

作为旗舰产品,三星手机的屏幕素质一直都不错。这次S6和edge同样都配备了5.1英寸2K分辨率的super AMOLED屏幕,同时将屏幕的亮度提升到600nit。从S5开始,AMOLED屏幕的偏色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目前旗舰机上使用的AMOLED屏幕都不会存在屏幕偏绿的情况。最直接的视觉体验看,S6的这块屏幕从色彩表现和解析力上都堪称完美。

不过有一点是让我很担心的,S6和edge分别配备的电池容量只有2550/2600毫安时,一块2K分辨率600nit的屏幕对于电量的消耗是恐怖的,S6电池的续航时间到底有多久,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只能等到以后真机评测的时候再来揭晓了。

S6 edge的屏幕有了哪些变化?

这可能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和第一代曲面屏手机Note edge相比,S6 edge的屏幕从单边完全变成了两边弯曲,弯曲的弧度一样,换而言之S6 edge的屏幕是完全对称的。上面我提到了这样的设计更利于解决左右手习惯性的问题。

而最大的不同不仅于此。S6 edge这块屏幕最大的改变来自于屏幕的IC。

之前Note edge的屏幕时分别由两个IC控制,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那是大屏幕+小屏幕拼接而成的一块完整的屏幕,两块屏幕显示的内容互不干扰,而侧面的屏幕也只能用作信息的提示而已。

但S6 edge的屏幕做了根本性的改变。整块屏幕只使用一个IC,屏幕显示的时候不会再被分割开来。而且外屏幕整体的弯曲相当圆滑,不会给视觉造成任何的影响。

三星同样赋予了S6 edge全新的曲面屏幕一些新的功能。最为基础的功能是打电话,当你选择将曲面屏放在右侧的时候,屏幕右侧会多出一个灰色的细条,用手指将它向左滑,可以弹出一个五个常用联系人的通讯列表,你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快速拨打电话。

同时如果你有未接来电的时候,屏幕的右侧靠中间的位置会多出一个黄色的细条,通过滑动会弹出相应的联系人,可以快速选择回电或者是发送短信等操作。严格意义上来说,三星将侧面屏基础的功能用在了通信上,这有点回归手机本源的意思。

当然这块曲面屏的功能不止于此。息屏状态下,通过手指滑动侧面屏幕,手机会弹出和Note edge一样的侧边栏,包括时间、社交信息、邮件等等都可以快速查看。换而言之三星没有放弃之前的侧边栏设计,只不过让它出现在了其他时间段。特别说明的是,侧边栏被唤醒的时候,整个主屏幕是息屏状态,这对于省电是有利的。

而在手机背置在桌面上的时候,如果有电话进来,侧面屏幕会发出提示光,起到了呼吸灯的作用。上面说的这些功能都只能在一侧的曲面屏上完成,当然你可以任意调整曲面屏的左右显示,这需要在手机内的设定功能中选择。

性能:

核心硬件方面三星在S6上做了一次大胆的革新——去高通化。此次S6和S6 edge全球所有的版本,都使用的是三星自家的Exynos 7系处理器。

由于我体验的产品不被允许安装任何的跑分软件,因此我无法确定这颗处理器是不是之前传闻的Exynos 7420。但是可以肯定的有两点,首先是这颗处理器确实是64位的,这也是三星首款64位的处理器;其次是这颗处理器的制程为14nm,这也让S6成为全球首款搭载14nm移动处理器的产品。

去高通化意味着Exynos 7系列的处理器在整合能力上将要更强,从目前得到的信息来看,这颗处理器是整合了基带模块的,换而言之从Exynos 7开始,三星的处理器将不再使用外挂基带。从官方给到的数据来看,Exynos 7是支持LTE cat.6标准的,和之前网传的支持cat.10有一定的出入。

另外一大改变是内存。三星S6将使用LPDDR 4 3GB运存+UFS 2.0闪存颗粒的产品。内存芯片将全部来自三星自家,也就是说从S6开始,三星会将手机主要的核心硬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对于上游产业链的供货无疑将是利好消息。

系统:

S6这次使用了Android 5.0.2的操作系统,依然搭载了Touchwiz界面,几乎和曝光的信息一样,S6的Touchwiz去掉了大部分5.0的材料设计语言,从系统的视觉变化来看和之前的系统变化不大。

更多的改变是三星在5.0之后为Touchwiz加入了一些动画的过渡效果,比如开启程序菜单的时候不是像之前一样突然出现,而是有一个从图表中弹出的动画过渡效果。从体验来看,系统的流畅度相当好,开启软件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不会有明显的粘滞感。

由于是64位的系统,在安装软件的时候,系统会主动检测你的软件是否是64位的,如果不是,它会提示你应该去寻找64位的软件安装,以提升软件的工作效率。不过介于Android的开放性,想要快速让第三方软件都64位化是不现实的。我已经看到了iOS用户鄙视的眼神……

三星此次将Konx内置在了手机中,作为系统安全性应用出现。不过在行货版的时候它会不会被本地化应用取代还不得而知,用过Knox的用户都知道,那东西太过霸道,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强加之后的抵触感肯定会很强。

镜头:

镜头的CMOS是唯一在外面看得见的没有使用三星自家产品的部分。S6使用的镜头传感器来自索尼,和Note 4一样选择了IMX240,+1600万像素的组合,而前置摄像头依旧为500万,前后镜头使用的光圈都达到了f1.9,后置镜头支持实时HDR以及OIS防抖,这些都照搬了Note 4的参数。

三星在系统层面加强了拍照的功能,在S6上,双击Home键可以快速打开相机,而这个速度相当快,官方宣称开启相机的过程只要0.7秒。从体验来看速度确实不错,没有任何拖泥带水。而且这个双击的操作在任何的界面都可以操作,优先级相当高。

拍照的模式上,S6新增了一个3D旋转拍摄的功能。拍摄主体不动,拍摄者用S6围绕着拍摄主体旋转360度后,可以拍摄一张3D照片,你可以拖动照片主题进行360度旋转,以查看这张照片。

S6背面的闪光灯只有一颗,并不是双色温的。闪光灯下面有两个传感器,除了和以前一样可以测量脉搏之外,三星首次赋予了这连个传感器全新的功能。

当用户在自拍的时候,只需要用手去触碰这个传感器,就能完成拍照,而不用再去够拍照按钮,从操作的体验来看,更方便了。其次在手机背面向上放置在桌子上的时候,当有电话进来时,你可以直接按住传感器来挂断电话。

指纹:

S6在Home键的设计上看似和Note 4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实际上三星将原有滑动式的指纹传感器更改为S6上正面按压式的了。从体验来讲,正面按压式的指纹传感器在操作上更傻瓜,而且准确率也相当高。有多少人被Note 4上那个滑动的指纹模块逼疯过?S6上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电池:

S6和edge此次都将无线充电技术内置在了手机上,采用Qi标准,当然无线充电底座应该会要单独购买。同时三星也在快速充电技术上使用了自家全新的技术,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快速充电10分钟,可以让S6看2个小时的视频。一般情况下看2个小时的视频会消耗25-30%左右的电量,也就是说10分钟充电能为手机充30%左右的电量。

三星S6/edge的改变让我们看到这两款手机性能变得更出色,材质应用了金属材质和前后玻璃面板,使手机的手感变得更加出色。

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认清自己不足的地方,

三星S6和S6 edge真机上手体验:不一样的改变

相关文章:

你感兴趣的文章:

标签云: